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外贸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0:19:18  浏览:97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外贸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


赣市府发[2008]12号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外贸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外贸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市级外贸发展基金的作用,我市在2005年《赣州市本级外贸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赣州市外贸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向市商务局和市财政局反映。





二OO八年五月十七日

赣州市外贸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大力发展我市开放型经济,加快实施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我市外贸出口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外经贸厅、省财政厅有关文件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赣州市外贸发展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外贸发展资金)是市政府建立的用于促进外贸出口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外贸发展资金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共同管理使用。由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对资金的用途实行财务监督。

第四条 外贸发展资金来源与使用

(一)资金来源。根据上年出口水平和资金使用情况,由市级财政年初在预算内安排(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设专户管理,滚动使用。

(二)使用方向。赣州市外贸发展资金的使用按照“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主要支持市本级重点企业出口、高新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参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基地申报和平台建设、服务外贸出口、口岸建设等,促进“四大产业集群、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

(三)使用要求。企业在获得此项发展资金后,应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开拓国际市场、高新产品认证等方面。

第五条 支持范围、支持标准在《实施细则》中另行明确。

第六条 出口额的认定。企业年出口额以赣州海关提供的出口数据为准,并由赣州海关向市商务局出具相关出口企业年出口额证明。

第七条 外贸发展资金的审核与拨付

(一)市商务局于次年3月底前依照海关提供的企业出口证明计算出出口企业的奖励金额。

(二)市财政局依据市商务局的初审意见,再次加以审核,并将审核意见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分管商务工作的领导批准同意后,由市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

(三)企业参加会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自营出口货物集装箱运输的经费支持由企业提出申请,经市商务局、市财政局核定并报市政府分管商务工作的领导批准同意后,再由市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

(四)基地申报、平台建设、服务外贸出口的奖励由市商务局提出,报市政府分管商务工作的领导批准同意后,由市财政局拨付。

(五)以上奖励不重复计奖,符合多项奖励的就高不就低计奖。

第八条 全市各类出口企业和有关单位(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内容和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

第九条 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对外贸发展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第十条 申办和执行市外贸发展资金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均构成违章行为:

(一)提供或计算数据弄虚作假;

(二)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骗取外贸发展资金的;

(三)擅自改变外贸发展资金的用途或截留侵占的;

(四)拒绝监督检查,或对监督检查不予配合的;

第十一条 对发生违章行为的企业,视情节轻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可采取以下一项或几项处罚措施:

(一)内部警告或通报批评,责令限期纠正违章行为;

(二)停止并收回外贸发展资金;

(三)取消其申请外贸发展资金的资格;

(四)对直接责任人和其他相关责任人,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实施细则》依照本管理办法制订,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提出意见,报市政府分管商务工作的领导批准同意后,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联合行文下发。

第十三条 本办法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原《赣州市本级外贸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赣市府发[2005]43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的规定(已废止)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的规定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1993年2月25日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93年3月2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号公布 1993年3月2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议案的提出
第三章 审 议
第四章 通 过
第五章 颁布、生效与备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明确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从本省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并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第三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进行科学论证。

第二章 议案的提出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法制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主任会议决定不提请常务委员会
会议审议的,应当向提议案人说明或者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八条 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应当随附该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说明,并提供有关材料。
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说明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制定该地方性法规的宗旨、必要性、可行性和有关依据;
(二)该地方性法规草案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
(三)有关方面对该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原则性分歧意见以及协调结果;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提议案人应当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的15日前,将拟提请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送交常务委员会。

第九条 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交由提议案人修改补充。
第十条 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经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由法制委员会及时印发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各市、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单位、人员征求意见。必要时,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在报刊上刊登地方性法规草案征求公民意见。
被征求意见的部门和单位应当就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合法性、可行性和规范性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在指定期限内告知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对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意见,应当书面报告主任会议,并抄送法制委员会。
第十一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应当将各地区和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及时整理报告主任会议,并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
第十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的5日前,将主任会议决定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及有关材料送交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三章 审 议
第十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时,应当先在全体会议上宣读该草案全文,并听取提议案人对该草案的说明。
第十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采用分组会议形式。必要时,可以召开联组会议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的会议上发表的重要意见,由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及时整理印发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
第十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时,有关部门列席会议的人员或者经指派到会的人员,应当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六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初步审议后,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委员会调查研究、论证和审议。
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委员会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就地方性法规草案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论证,提出意见。
法制委员会应当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有关地区、单位或者个人的意见进行研究、论证、修改,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和审议结果的报告,由主任会议决定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表决。
第十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对草案修改稿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的,由法制委员会再进行研究、修改,提出新的草案修改稿,并由主任会议决定,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或者表决。

第四章 通 过
第十八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由主任会议决定交付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交付表决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有修改的,应当在全体会议上作修改说明。
地方性法规草案交付表决前,应当在全体会议上宣读交付表决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全文。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对地方性法规草案交付本次会议表决表示异议的,由主任会议征求委员意见后就是否交付表决作出决定。
第二十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地方性法规草案,以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五章 颁布、生效与备案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以常务委员会公告颁布。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及其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在《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刊》和《浙江日报》上全文刊登。
第二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但地方性法规本身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地方性法规自通过之日起30日内,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修改或者废止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程序,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3年3月2日

关于印发《2008年水利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利部


关于印发《2008年水利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

水安(2008)1号


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国务院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以及全国水利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精神,水利部制定了《2008年水利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水利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2008年3月5日
附件:
2008年水利安全生产工作要点


2008年作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水利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目标和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主体责任,深入排查治理隐患,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努力实现全年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减少较大事故,降低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促进水利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和安全生产与水利的同步协调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国务院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以及全国水利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精神,切实落实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和水利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水利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各级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基础,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精神,在2007年开展水利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隐患治理年”活动,以安全度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建设、大型水利设施工程、农村水电、河道采砂、水文测验等为重点,制定水利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确定隐患治理目标任务、措施要求,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排查治理事故隐患,深化水利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狠抓隐患整改,确保安全度汛和水利安全生产。
三、落实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和水库安全运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建设全国水库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全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建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制,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专项检查,完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落实小型水库的安全责任、管护措施、看护人员、养护经费、日常巡查,严防垮坝事故。
四、开展以小水电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小水电工程立项审批程序和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市场准入,预防围堰垮坝、边坡坍塌、起重机械与脚手架倒塌等安全质量事故,规范施工人员安全操作和劳动保护。加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健全质量与安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加强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村水电安全生产大检查,进一步清查整改违规水电站。加强农村水电站运行管理,健全安全监察体系,完善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农村水电更新改造工作。
六、认真履行河道管理监管职责,加强河道采砂和河道建设项目管理力度,建立并落实分级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组织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管理专项检查,把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例行巡查、打击非法采砂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河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七、做好今年全国“两会”、汛期和奥运会期间、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生产工作。抓好病险水库、水电站和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落实防洪、防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各项措施,完善应急预案,严防引发事故灾难。开展汛前、“两会”和奥运会前、重大节日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和隐患排查,消除各类事故隐患,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值班和巡查,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八、广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宣传“安全奥运”。组织开展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水利系统“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全国水利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普及安全知识,传播安全文化。加强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施工生产人员、防汛抢险人员和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素质。